離岸金融的國際避稅
所謂國際避稅,系指跨國納稅人利用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的稅法,以及國際稅收的差別,規避或降低其個人或法人總納稅額的行為。其中最常見的模式是在如稅率較低或者豁免的地區設立機構轉移收入及利潤,從而實現避稅。
世界各國的法律對避稅是否屬于納稅規劃界定存在較大分歧。有的國家認為避稅屬于納稅籌劃,因納稅人根據稅法負擔其法定納稅義務,如稅法沒有要求或有漏洞和空白,納稅人可以不交稅。
納稅籌劃本質上是一種“不違法行為”,進行納稅籌劃時在主觀上必須做到以法律為準繩,嚴格按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政策辦事。首先,納稅人的納稅籌劃要在稅法許可的范圍內進行。征納關系是稅收的基本關系,稅收法律是規范征納雙方關系的共同準繩,納稅人有義務依法納稅,也有權利依法對各種納稅方案進行選擇。
避稅型離岸金融市場以英屬維爾京群島(BVI)、開曼群島為代表,其特點是市場所在地政局穩定,稅賦低,沒有金融管制,可以使國際金融機構達到逃避資金監管和減免租稅的目的。
有的國家則把避稅分為正當避稅和不正當避稅兩種,將其中的正當避稅稱之為納稅籌劃,在法律上不予反對。中國對避稅的概念法律,僅散見于稅收的政策文件之中而沒有清楚表述,普遍的看法是反對非法避稅(不正當避稅)和默認合法避稅(正當避稅)。
而離岸金融選擇不同離岸地進行操作達到避稅目的,原本就是跨境金融運作的優勢特征之一,因此離岸金融監管也同時允許一定的法律規避及稅務規避。但許多人并不了解:避稅行為之底線是不得嚴重侵害公眾利益及公眾秩序,否則避稅行為有被宣告無效的風險。
舉例而言,包含許多香港外資私人銀行家都誤認BVI公司等同于“保密公司”,因此介紹客戶單純地設立一家BVI公司或者薩摩亞公司,就可以達到避稅保護資產的功能,但事實上,只要是公司性質存在的法人,其股東便為公開訊息而并不受保護。
BVI在前方監管公司架構等,與其他金融中心和國際金融反洗錢特別工作小組等監管機構合作。依照法律,所有注冊中介必須對客戶提供的注冊資料進行收集并做盡職調查。而從2009年底,BVI與中國政府簽訂了稅收信息交換協議(TIEAs),意味著在滿足一定條件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可以請求BVI政府提供某些BVI注冊的企業或其股東的相關信息。一個中國內地居民企業在BVI擁有公司,仍然會被要求根據居住地的法律來交稅。
此外,法律為稅務規劃基礎,如果企業納稅籌劃明顯正確,稅務部門如其認定為錯誤,企業可透過法律武器更正錯誤。而非國內的模式,在納稅籌劃方案沒有得到稅務部門的認可的狀況下,以設法托熟人、找關系與稅務機關“溝通”達到目的。
納稅籌劃方案能否成功最終取決于稅務部門的認定,但稅務部門的認定依據的是稅法,實際上納稅籌劃的成功,更多的是納稅人對稅收優惠政策的準確把握、稅法中漏洞或缺陷存在的深入研究以及可選擇性會計政策的靈活運用,而不是和稅務部門兜圈子的結果。
上一篇:BVI公司年檢內容及時間
下一篇:設立BVI公司的公告